把人才聚在農田 把論文寫在大地
天剛蒙蒙亮,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同志已手持鑷子,彎著腰在試驗田開展大豆雜交工作,像照顧孩子一樣培養植株。這是年近花甲、身患重病、仍然堅持在科研第一線的宿州市農科院大豆所所長沈維良。獲悉職稱申報通過,成為我市目前唯一的二級研究員時,他難掩激動之情:“在農科院工作了一輩子,非常感謝這個平臺,獲得這一職稱也是對我們團隊的肯定?!?/p>
近年來,在宿州市人才發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市農科院黨組立足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突出黨建引領,鼓勵自由探索,實行“三大平臺+協同作戰”模式,引導人才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2021年,實施14個項目38個課題,18個農作物品種通過審定或認定,其中6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7個主要農作物品種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5個蔬菜品種通過認定;轉化品種5個,申報科技項目5項,申報省、市地方標準8項;獲淮??茖W技術三等獎1項,個人榮譽6項。
打造“三大平臺”,培育人才“生力軍”
為人才搭建平臺,讓平臺集聚人才。近年來,市農科院黨組持續在平臺上用力,著力建設一支專業技能強、科研水平高的人才隊伍。
圍繞提升內部科研水平,打造聯合科研平臺。通過合作共建方式,主動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聯合打造國家大豆育種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先后申報并獲批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報成功“115”產業創新團隊和市鄉村產業創新團隊。
著眼服務地方產業發展,打造一線實踐平臺。構建從種植到養殖,由育種到加工等多層次的學科架構,確??蒲腥藛T全方位參與農業科技工作。同時,注重給年輕人才提供跟進重大科研項目的機會,通過充分實踐鍛煉,培育優秀科技人才苗子。
立足知識、經驗、技術共享,打造研學交流平臺。院黨組制定內部、外部、學術等交流計劃,定期開展交流,加大科研人才交流力度;建立網絡數據庫,集成歷史數據、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采取“傳幫帶”培養方法,提高年輕科研人員技能。
“在三大平臺持續發力下,我院培養出一批高精尖人才、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問題、產出一批標志性科研成果,大豆新品種‘皖豆029’和小麥新品種‘宿4185’陸續育成,小麥‘皖宿1510’是國審154個品種中唯一一個抗小麥赤霉病的大品種?!笔修r科院黨組書記、院長趙開兵說。
建立“兩個機制”,共繪人才“同心圓”
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是市農科院的優良傳統,院黨組把團結當作攻克難題的出路、育種創新的法寶。
一方面,建立團隊合作機制,堅持定期召開交流研討會、專題協商會、開展團隊拓展訓練,不斷提升團隊的凝聚力、戰斗力。
“大學畢業后我主要從事小麥學科研發,調整到大豆學科研發工作后,一切需要從零開始。如果沒有團隊成員的團結協作、鼎力相助,我不可能這么快培育出大豆育種新材料?!鄙蚓S良說。
作為市農科院團隊協作的典范,大豆團隊通過協作攻關,陸續育成12個省審和國審大豆新品種,完成6類重大科研項目。大豆學科高層次會議多次在宿舉辦,原農業部副部長余新榮、李家洋院士蒞臨宿州,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和蓋鈞鎰及全國各地的大豆界專家參加會議。
另一方面,建立項目交流合作機制,加強與其他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引進項目、設備、生產線。
以前,大豆生產中的秸稈處理、勻植保苗、培肥土壤等問題一直困擾我市,大豆團隊針對技術難題,主動和中國農科院作科所合作,開展科研攻關,實施“大豆綠色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引進新型播種機械——“麥茬地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產業化生產線。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發和改進,有效解決了技術難題,節本增產增效效果明顯,為大豆振興計劃實施和大豆產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推進創新改革,激發人才“新動能”
把成果、創新融入農業產業提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是每一位農科人的理想;把裝著中國糧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是每一位農科人的追求。
為更好解決農業“芯片”問題,市農科院黨組創新研究方式,實行產研融合,選派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兼薪,深入開展種質資源研究;加強制度機制改革,制定出臺《關于印發宿州市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等文件,完善獎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激勵科研人員勇于創新、大膽創新;強化經費保障,設立專項研發經費,鼓勵科研人員到田間地頭與農民合作,研發新品種。近兩年,市農科院自主研發的主要農作物推廣面積達百萬畝,成為黃淮海區域主推品種,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宿州大地上”。
“宿州夏季多雨水、玉米銹病、莖腐病常發,農科院周得寶團隊運用專業技術知識,精準防治病蟲害,提高了產量。3年來,累計為我們公司鑒定了1萬余份新組合,篩選了一批抗病、高產、抗倒伏優良新品系參加國家和省級試驗,審定了16個新品種?!北本┞搫摲N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激動地介紹。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霸狐h組今后會與時俱進抓創新,破解更多道‘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造更多支具有潛力的科研團隊,譜寫更多首聲動梁塵的人才之歌,使農科院成為宿州的科研沃土、鄉村振興的科技引擎、農業農村發展的創新‘硅谷’!”趙院長信心十足地說道。
宿組軒
責任編輯:丁曼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赴泗縣調研督導疫情防控走訪聯系鎮村 03-24
-
2王啟榮帶隊接聽“宿事速辦”12345熱線 03-24
-
3王啟榮在蕭縣接待群眾來訪 03-24
-
4楊軍赴埇橋區實地調研田長制工作 03-23
-
5楊軍赴靈璧縣開展接訪“回頭看” 03-23
-
6宿州再次拎出“惠民菜籃子” 03-23